醒来,读着,写长长的信

本账号主要堆放读书笔记,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写同人文,请勿关注。

         这本书可谓是久闻大名,未得一见,然心慕已久,终于趁着打折入手了。

  此书的观点确实没让我失望,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。在传统印象里,我国古代是中央集权制,而站在这权力顶峰的便是皇帝,而明清又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两个朝代,皇帝的权力前所未有的膨胀。但是皇帝能够为所欲为吗?黄仁宇以万历为蓝本,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。于是皇帝背后,那个本该引起我们注意,却一直被忽视,若隐若现的庞大组织浮出水面,官僚。体系完备运作良好的官僚组织才是皇帝统治偌大帝国的根本所在,不然以我国幅员之辽阔,一个人对各地的事情又能知道多少,又如何去治理?无非是遵循惯例,略加更改罢了。

  皇帝尽管集权力于一身,但他毕竟是个人,人有各种各样的,既有精明强干个性强烈,把臣子耍的团团转的皇帝,也有个性软弱受制于臣子的皇帝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明君或者暴君,但是在这两者之中,常常有一种令人忽略的君主,就是庸君,而往往受制于臣子的便是庸君。万历就是这样一位庸君,或者某些人也以为是昏君。

  万历本人是明朝罕见的幼龄登极,且内有张居正这位权臣辅佐和教导。就历史来讲,张居正是位十分有作为的臣子,也是十分热心的老师,期望能把万历教成一代明君。不过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,张居正只让明朝短短振兴了十年,同样万历本人与理想中明君也相差甚远。可以说,万历乃是明朝最懈怠的皇帝。

  万历十五年,张居正已经死去五年,带来的政治风波日趋平缓,而他为治理天下做出的努力也全部废驰,归于无。这时的万历还没有之后那般懈怠,对于政事算是热心,让官员们隐隐看见圣主的希望。然而正是从这一年开始,逐渐显露了日后的端倪。作者以这年为基点,分别向前和向后梳理了历史的走向,不得不说非常巧妙。

  在万历皇帝的章节,作者探讨了皇帝的职责及与官僚集团的关系。明清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,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其他朝代或有权臣篡位之忧,而明清则完全没有这个担忧,任何臣子的权力本质来源于皇权,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,就会立马被赶下去,而不论君主是否愚贤。尽管如此,官僚集团是庞大的利益集团,而皇帝只是一个人,若要调动官僚集团去实现自己的目的,皇帝本人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。诚如作者所言万历不缺乏智慧,却缺乏毅力和耐心,与臣工们周旋的韧性。最终万历皇帝选择了一种简单而舒适的生活方式,仅在限度内履行皇帝职责,其余则一概不管。因此,他无法实现立心爱女人的儿子为继承人的愿望,但也避免了激化矛盾,与臣子公开对立的局面。以传统的观念来看,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,他想达成的目的终究会实现,册立继承人是国家大事,但作为单一独立的事件,并不像系统性的结构缺陷难于用人力挽回,历代废立也是常有之事。很明显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万历本人的个性问题,究其根本原因,他不愿花费太大的力气与臣子们周旋,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政事参与,而要达成这件事情,必须与臣子进行公开对立的角逐,以皇帝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,万历显然意识到自己力不从心。所以,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,而这种态度无法跟官僚集团的顽强意志相对抗,最终万历不得不屈服于正统的观念。

  申时行是张居正之后的内阁首辅,比起跋扈的张居正,这位首辅很是低调,用通俗的话讲,他的做事风格是和稀泥,周旋在大臣和皇帝之间,小心地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,将帝国的事物平稳顺利地推进下去。作为文官集团的最高领袖,他熟知事物的阴阳两面。皇帝之所以能统治庞大的国家,依赖的是文官集团,而这些文官经由科举考试选拔,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,这样就从根基上保证了文官集团的一体性。我们推行的是道德,而不是依靠确切的法律条文治国,这样的条文是没有的,而且也不可能有。正因如此,技术性问题总是变成道德性问题。

  海瑞是历史留名的清官,但做一个清官远远要付出比想象中更大的代价。于是在海瑞身上就体现了一种可悲而致命的矛盾,我们既以德行为人生最高理想,当这样一个德行典范出现,遭遇却只有众人的排斥和抵触。最终海瑞只能成为一个空荡荡的标志,众人尊敬他却也排斥他。除了对海瑞遭遇的叙述,作者还在此梳理了明代财政制度的缺陷。

  因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混乱,自北宋开国起便有意拔高文官地位,贬斥武将,至明代无论是制度还是手段都已十分成熟,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度,使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,阻碍将领和士兵之间建立联系,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反叛朝廷,初始运作良好,待到万历年间,便因种种因素难以为续,军队建制十不存一,战斗力更是不堪。在这种背景下,面对东南沿海的倭寇骚扰,时代选定的英雄是戚继光。但即使以戚继光的才能,也只是在各方之间妥协,虽然成功解决了倭寇的问题,却不可能改变明朝军备废弛的现状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两支以将领命名的军队,一支是岳家军,一支是戚家军。比起岳飞的名声,戚继光要逊色不少,不是因为贡献,而是因为品格。戚继光是个复杂的人,或者说没有那么正直磊落,颇有瑕疵。与他处境类似的,正是他的靠山张居正,研究历史的人当然会承认张居正十年的首辅生涯的贡献,但具体到张居正个人,就意见不一了。我们民族最欣赏和接受的是诸葛孔明类权臣,而张居正则太像是曹操类的逆臣。

  在最后的章节,作者以李贽在思想上的苦闷和走投无路作结。至此,大明王朝从政治、财政、军事、思想等各方面都走入了死胡同,而其灭亡,也成为了必然事件。

  “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,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,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,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,必然受到限制。即便是宗旨善良,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。1587年, 是为万历十五年,丁亥次岁,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。在这个时候,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,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,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,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,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,最后的结果,都是无分善恶,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,有的身败,有的名裂,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。万历丁亥年的年鉴,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。”

评论

热度(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