醒来,读着,写长长的信

本账号主要堆放读书笔记,极其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写同人文,请勿关注。

    尽管东晋是历史上贫弱的朝代,且门阀世家盘踞,有才能之人不得伸展,但提起“建安风骨,魏晋风度”不能不让人心驰神往。

    但古文阅读难度大,且不了解当时情况难以读出趣味,借助别人的注释来读不失为一种方法。

    我们民族向来崇尚实务,鄙视空谈。魏晋风度再好,在某个方面看来都不过沽名钓誉之徒,既不能挽救东晋朝廷的腐败,也不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。那些所谓“名士”,也只能在深山弹琴,一出来做事,便原形毕露。

    但是正如魏晋名士出世与入仕的矛盾,后世研究魏晋,一方面为他们的气度才华倾倒,一方面又鄙夷他们行为做作。


    

    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做法,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,对话者的身份与关系,对故事就有了更深的体悟。


    说来有趣,作者讲解王徽之和桓伊的吹笛知音情时,举了另一篇王徽之喜欢竹林,拜访某位士大夫的竹林,士大夫摆酒席以待,结果王徽之看完竹林便走了,这位士大夫大为恼怒。作者称士大夫太庸俗,与桓伊的高下立判。

    在简傲篇中讲了王献之的一个故事,王献之不认识主人却去参观人家园林,然后大声评价优劣,旁若无人,主人气得要死,把他的仆人赶出门,王献之仍旧不为所动,等着仆人侍候,主人见了赶快把他送出门。这篇中作者指责王献之依靠才华和出身门第的傲慢 。

    但在我看来,无论是士大夫竹林还是评价园林,性质都是一样的,仗着出身门第傲慢无礼。


    读到东床快婿这一节,不免想到一些与原文无关的事情。古代女子没地位,丈人选择夫婿最不重要便是对自己女儿好不好,这点在包办婚姻的古代更无从得知。所以丈人选女婿,选的是家世才华和为人个性,说白了是男人欣赏男人的优点。相反是娶妻却要重贤德,才华无关紧要。


    作者意在向普通民众传播知识,科普魏晋风尚,因此常有说教之词,读来观念相反的地方不在少数。其中最令我反感的一篇,便是有名小卒救了当时的大官庾冰,庾冰报答他,小卒回答说不要高官厚禄,只希望能喝酒喝到死。作者评价小卒实乃庸俗,不知高官厚禄的好处,所以才要简单的“酒足余年”,跟名士的潇洒风度不可同日而语,相差甚远。

    既然对魏晋名士而言,“名器”张手就来,舍弃“名器”又怎么算得上有风度,舍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夸耀的?相反,这位小卒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,而不是因为被人役使,企图高官厚禄,什么叫没有享受过权力的滋味才放弃权力,权力的好处不需要体验便能明了,不然何以如此多的人前赴后继?

    人们念念不忘的,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。


    作者实乃洗地达人,硬是把谢道韫出嫁后看不起王凝之的故事解释成女生口是心非,看似埋怨实则恩爱。但凡了解王凝之在历史上的表现,都不会说出这种话,作者的理解着实叫人无语。若“不意有王郎”是夸赞,前面的“大薄”,回娘家都面有不郁之色如何解释,古人写文向来咬文嚼字,如孔子著春秋,微言大义,一字褒贬功过。作者读到的不是事实,而是经过胡扯之后自己的偏见。

评论

热度(2)